清华大学图书馆多语言AI智能助手

清华大学图书馆多语言AI智能助手

文案:语言无界,知识有声 (No Language Barrier, Knowledge for All)
寓意:前半句表达消除语言障碍的愿景;后半句强调核心价值——确保每一位学生,无论来自哪里,都能平等地获取知识。

清华大学国际学生规模持续扩大,他们在使用图书馆资源时,常常面临语言障碍和流程规则不熟悉等问题。尽管图书馆工作人员尽力提供协助,但语言沟通障碍以及专业术语的理解差异,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服务沟通的效率,影响了国际学生的使用体验和资源利用率。引入多语言AI智能助手,一方面是对现有咨询服务模式的智能升级,另一方面可以更高效、精准地满足国际学生的多样化需求,提升图书馆使用体验。

一、研究思路
需求调研:通过问卷和访谈,确定国际学生的主要语言分布,并深入收集他们在图书馆服务中最常遇到的问题类型(如:借阅规则、数据库使用、论文检索、空间预约、预约借书等)。
技术选型:采用大型语言模型作为核心引擎,确保其具备强大的多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,为用户提供如同母语般自然流畅的交互体验。
本地化知识库构建:将图书馆的规章制度、资源目录、常见问题解答(FAQ)、服务指南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数字化和结构化处理,并翻译成多种语言,形成高质量的、专属的“图书馆知识图谱”。
交互设计: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对话流,支持文本、语音两种输入方式,并能智能识别用户问题的意图,精准调用知识库和AI模型生成回复。
迭代优化:建立反馈机制,通过用户评分和咨询馆员的复核,持续优化智能助手的回答准确率。

二、具体创意
多语言支持:支持主要语言种类的自然语言交互(如:汉语、英语、俄语、法语、德语、日语、韩语等),用户无需进行任何语言设置,无论是通过文字输入还是语音提问,系统均能自动检测语种并以同种语言回复。
多模态交互:不仅支持文字聊天,国际学生还可以直接语音提问(带口音也可识别),智能助手同样以语音或文字回复,极大便利了不擅长打字的用户。智能助手可发送图片、示意图或简短视频教程(如:“如何通过图书馆网站查找电子书”),实现“即学即用”。
情景感知与无缝转接:智能助手能根据用户的提问复杂程度进行判断。当问题超出其回答范围或涉及非常规、高敏感度事务时,会自动生成一份对话摘要,并一键转接给人类馆员。人类馆员接手时,已清楚了解用户的前因后果,无需用户重复问题,实现“AI初步接待-复杂问题人工介入”的无缝衔接。
特色功能:针对各学科的专业术语,智能助手能提供中外对照及解释,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资源内容。可适时提供一些中外文的图书馆文化小提示,例如“在静音区请保持安静”、“使用座位请提前预约”等,促进文化融合。
虚拟形象大使:设计一个友好的、具有清华图书馆特色的虚拟AI形象(如:卡通风格的“清小图”),增强互动亲和力,提升用户体验。

三、应用场景
7x24小时基础问答:全天候解答关于开馆时间、借阅规则、Wi-Fi连接、打印机使用等高频问题。
资源检索与导航:帮助学生用母语查找图书、期刊、数据库,并提供精准的位置导航指引。
学术支持:解答关于文献传递、查收查引、论文提交、EndNote等工具使用的问题。
空间与服务预约:引导用户完成座位、研讨间的在线预约流程。
线下引导:未来可考虑与馆内导览屏或AR设备结合,用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,即可获得基于当前位置的多语言导引服务。

四、预期目标
提升服务效率:解决80%以上的常见、重复性咨询,释放馆员精力去处理更复杂、更具创造性的工作。
优化用户体验:显著提升国际学生的满意度与归属感,让他们感受到清华图书馆的智慧与包容。
促进资源公平利用:确保语言不再成为获取知识的壁垒,提高电子和纸质资源在国际学生中的利用率。
打造品牌标杆:将本项目打造成中国高校图书馆界国际化、智慧化服务的典范案例,输出“清华经验”。

五、总结
“多语言AI智能助手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具,更是一种服务理念的革新。它体现了清华大学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、拥抱技术、致力于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坚定使命。通过AI赋能,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更包容、更高效、更智慧的国际化学术支持环境,让每一位清华学子,无论来自何方,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如航行。这不仅是一项服务升级,更是清华大学全球化校园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
作者
刘玉洁
投票
1